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1 2 3

中心建设

中心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中心建设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

发布时间:2013-12-05 浏览次数:0

一. 实验室简介

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整合了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原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的环境实验室、自然资源研究室和地图遥感与GIS实验室,经过规划与建设,2007年3月通过验收纳入省级重点实验室管理序列,2009、2011连续两年顺利通过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成绩良好。实验室多年来针对国家和河北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的旺盛需求,主要从事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与过程研究。以地理学、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不断创新生态建设的新理论与新技术,探讨自然、人文等多种过程的相互作用和机理,探求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间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规律。

二. 实验室研究队伍

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9人,其中研究人员24人,管理人员2人。固定人员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数占总人数的82%。教授或相应职称人员15人,副教授或相应职称人员11人。实验室个队伍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2人,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6人,学术带头人5人、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历层次高,科研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和拼搏精神的实验室梯队。

三. 实验室装备及设施

实验室总面积达2000 m2,其中实验用房1800 m2,办公用房200m2。共有仪器设备225台(套),其中拥有德国蔡司ZEISS生物显微镜、粒度粒型仪、舜变电磁勘测仪等10万元以上设备12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550万元。实验室配备实验员2名,负责常规分析仪器和大型仪器的使用管理、维修和技术开发。实验室实行大型研究仪器对外开放制度。

四. 实验室研究贡献

实验室近年来不断优化研究方向,创新基础研究,着重解决河北省社会和经济建设中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重大环境问题,产生了大批对政府决策及社会公众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2011年以来,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重大计划课题1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13项,其他省部级课题5项,百万元以上重大应用性课题8项。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34篇,其中SCI论文16篇,EI论文13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申请专利2项,获得奖励9项。胡引翠副教授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信息系统”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等级证书。

科研成果中,20余项成果被相关部门采用,效益显著。其中:

(1)许清海教授主持的“中国北方划分现代过程”研究项目,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该研究在国内首次用多种方法建立了花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模型,开创性地进行了不同类型湖泊花粉来源及沉积动力研究,为我国北方环境演变现代过程及生态效应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成果在国外Journal of Climate、Holocene等著名地学杂志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受到了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2)高伟明教授主持的新一轮“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成果2012年11月通过国务院审批后颁布实施。该成果为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主持的“河北省海岛保护规划”成果2012年9月被省政府批复后颁布实施,成为我省海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依据。

(3)葛京凤教授2012-2013年完成的国土资源部项目“石家庄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以及“邯郸经济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等8个省级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项目,为各地市(县)城镇和产业园区建设用地节地提效、国土资源管理转型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现各地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由王卫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的著作《河北地理》,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面反映了河北省地理省情,填补了近20年河北区域地理著作的空白,为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5)由钱金平教授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的著作《生态市建设支撑体系研究—以唐山市为例》,构建了唐山生态市建设指标、生态产业、资源能源保障、生态环境支撑等体系,提出了生态市建设总体方案,为发展环京津地区经济过程中生态建设及环境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我省乃至全国生态市的创建都具有示范借鉴意义。

上一篇: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综合实验室
下一篇:环境工程实验室

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 

联系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技术支持:石家庄载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